秧田“黑科技” “重轨”进稻田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吴晓龙) 眼下,正值犁耙水响的农忙时。3月19日,当广大农户为早稻开插做足准备之际,詹家镇夏金村却在上演着让农家人耳目一新的场景。4根100多米长的铁轨上,运秧车将一摞摞育秧盘送到田块中间。几名工作人员麻利地将送来的育秧盘整齐码垛在农田上。

“以前,培育后的秧苗需要经过搬运、插秧等环节,要24个人才行,现在只需6个人就够了。”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红专开心地说,“这就是我们今年刚刚投入运行的水稻育秧练苗基地,引入机械化劳作,一下就为我们‘解放’了近八成的人手呢。”

扎根土地40多年,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董红专深知种粮就是“和时间赛跑”。他介绍,早稻的播种时间通常在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由于人力有限,往往制约了每天播种的上限,也就对育秧的时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月初的水热条件都不适合大规模育秧,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死秧、烂秧等现象。”

正因如此,夏金村的水稻育秧练苗基地就应运而生了。从去年开始,董红专先后投资了300余万元,不仅在农田里搭建起了蔚为壮观的“重轨”,而且还为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准备了对应的无纺布“被子”。“‘毛毯’能起到保湿的作用,由透气纤维制造的无纺布,在温度偏低时能够保温,温度过高时则能通风透气。这就能为秧苗构建起合适的水热条件。”董红专还透露,在该水稻育秧练苗基地中,他们还安装了自动喷灌系统和摄像监控网络,工作人员只要在手机上就可以实时监控田间的湿度变化。一旦稻田湿度不够,就可以远程操作进行喷灌。“这样就可以保障秧苗的成活率。经过25天的培育后,秧苗插到田里也可以促进返青更快。”

看着自己的“心血”工程正式上马,董红专激动地表示,得益于各种“黑科技”的加持,改变了农民原本“面朝水田背朝天”的育秧模式。“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就是系统化、机械化、智能化,只要设备和技术跟上,我们才能改变以往‘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


龙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