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一片叶子的双向奔“富”
分享到: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媒体采访十一组

  金秋的暖阳穿过山间竹林,照耀在连绵不绝的茶园中。几名腰别茶篓的茶农正穿梭于垄垄茶树间,一拨一掐,手起手落,嫩黄的茶叶渐渐装满茶篓,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10月25日,采访组走进龙游县罗家乡荷村村,感受到了黄茶丰收的喜悦。

  “我是过来帮忙采秋茶的,一天下来能有300元左右的收入。”村里的“采茶能手”傅月云笑盈盈地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黄茶特色产业在村中发展,村民都是直接的受益者。目前,荷村全村黄茶种植面积超400亩。

  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荷村村考察调研,留下了“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殷殷嘱托,成为过去16年间当地村民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

  “刚开始我们只是个茶叶加工小作坊,现在越做越大,不仅成立了云鼎茶业专业合作社,还在去年办下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刚从茶园回来的村民陈洁华,指着墙上的许可证,自豪地说。2015年,陈洁华夫妇从村民手里流转了20亩土地种植黄茶,在政策扶持与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合作社效益越来越好。“忙的时候要雇30多个人。这两年,我们亩产效益均超过了5000元。”陈洁华是从广东嫁到荷村的,操着一口地道的龙游话向我们介绍。

  坐在直播间里,陈洁华如数家珍,向网友介绍起黄茶的优势。为了拓展茶叶销路,陈洁华尝试着各种各样办法,“我们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茶缘云鼎’,设计了包装,还参加了各种比赛。现在也在探索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让我们的黄茶更好地走出去。”

  帮助黄茶抢市场的除了合作社,还有龙头企业。走进龙游茗皇黄茶开发有限公司,两条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生产,新鲜的茶叶经历摊青、杀青、切片、烘干,成为各种符合市场不同需求的黄茶产品。“我们打造出黄茶品牌‘虔龙黄’,从原先单一的茶提取制品发展至名优茶、精制茶、抹茶、代用茶及深加工茶的全茶产业链。”企业负责人朱文明说。

  在“卖出去”的同时,当地也积极做着“引进来”的文章。今年9月,占地600平方米的荷村特色馆正式迎客,特色馆集茶艺展示、茶品制作、文创产品销售、茶文化体验以及直播带货功能于一体,融入了龙、茶、竹以及衢州山水等元素,处处蕴藏设计者的匠心。特色馆由龙游“一盒故乡”创始人姜鹏打造。在2022年的一次参观中,姜鹏萌生了来荷村发展的想法,“这里的竹林、小溪、茶园处处流露着乡愁,如果能有‘艺术帮’这些元素赋能,不仅能帮茶叶卖出去,还能引游客进来,这是一场双向奔‘富’。”姜鹏相告,开馆2个月来,特色馆销售额已突破了2万元,除了茶叶,卖得最好的是他为杭州亚运会设计制造的竹韵茶叶罐。“我们举办与茶相关的各种活动,希望更多人认识荷村、走进荷村、爱上荷村。”前不久,来自天津的“戴戴”研学团来到荷村,在茶园里开展艺术团建活动。

  同样在探索着“引客来”的还有村中民宿“竹尖上的树屋”的经营者邱炳芳,在外从事工程建设的他于2020年回村建民宿。“黄茶是我们的特色招牌,我们民宿的环境融入了茶园,菜品融汇了茶元素,体验融进了茶艺,特产融合了茶销售。”邱炳芳告诉记者,节假日与周末民宿经常是一房难求,“我们去年的营业额是90多万元,今年到现在已经突破了100万元,而且还带动了黄茶销售。单是今年‘五一’假期,我们就卖出了20000余元的黄茶。”

  罗家乡党委书记陈俊梁表示,如今,荷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万元,比2007年的1276元增长了300多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9757元,“乡里正全力推进‘共富荷村’三年行动计划。下一步,荷村将围绕‘一条河、一株茶、一根竹、一堂课’,以整村经营建设特色景区,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龙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