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龙游丨贤求朋杂记
分享到:


村大多以姓氏、地形、地理位置等得名,而横山镇有一个村则不然,它叫“贤求朋”。位于衢江之北的贤求朋村,地处丘陵,有7个自然村,约520户1380余人口。2008年4月合并贤求朋村、腰塘村而成。

贤求朋旧名堰口,又名堰口棚,以搭棚于樟堰之旁得名。古时的贤求朋村西面有一条官道,上通县城,下达杭州,过往行人常在贤求朋歇息,村内有酒店、布店、杂货店、旅馆、当铺等,熙来攘往,相当繁华。清洪杨之乱后,龙游人口损失甚巨。民国《龙游县志》卷首《叙例》中说:“最后经咸同间洪杨之乱,屠戮至惨,丁壮逃亡。”近人徐映璞指出,同治元年八月,“疾疫大作,江南、浙江各军,十病六七,死者不可胜计。衢州人民,死者尤众,往往不得棺木,随死随埋,而荷锸者亦死。衢(州)、龙(游)、汤(溪)、寿(昌)各县,至数十里无人烟”。又有记载说,龙游战后,“本县人存者十不逮一,外来客民温处占其十之三,余皆江西广丰人”。

江山吴姓、薛姓在洪杨之乱后先后迁入贤求朋,之后另有周姓、邵姓等相继迁入。薛姓始祖薛金鳌是位私塾先生,有一定的文化,觉得堰口棚村名有点俗气,1929年修谱时便更名为贤求朋,取贤仁志士邀请朋友一起集聚之意。解放前,贤求朋村民大多居住在现村西面田畈双溪口之上的一条溪流两岸,因洪灾频发,常发生房屋冲毁,村民不能安居乐业。解放初期,村民遂迁往东北面地势稍高处建房居住,后形成一个新的贤求朋村落。

贤求朋村王祥里自然村现有一座恩赐殿,当地仍留传着恩赐殿来历的传说。清朝末年,村里有名薛姓青年一心想考取功名,埋头刻苦读书,不理农事、家务,但连续数年均未中榜。面对年迈的双亲,青年心存愧疚。于是,他从家中搬出,独自在村中的一条溪流堰口旁搭建了一间茅棚苦读。某夜,困意来袭,薛姓青年昏昏沉沉趴在书桌上睡着了。突然,一位俊朗男子来到薛某面前。

薛某认出这位男子是徐偃王,连忙跪拜。徐偃王对薛某说,你饱读诗书却不能高中,只因你只知读书而不事农桑,致父母为供你读书常年劳累;你若能懂得为父母分劳分忧,则考取功名便如囊中取物一般。徐偃王说完此番话后,便飘然而去。薛某惊醒,原来刚才是做了个梦。他细思徐偃王教诲,心中颇感愧疚。为不忘徐偃王教导,他专门画了一张徐偃王像供奉在茅棚,以此勉励自己。自此,薛某一边更加发奋读书,一边参加田间劳作,对父母更是孝顺有加。

次年,薛某参加科举考试,荣登榜首,如愿中了一名秀才。薛某梦见徐偃王的事一经传开,四乡八邻的民众纷至沓来祈福,后来众人就在茅棚所在位置建起了一座殿供奉徐偃王,因感念徐偃王恩德,将殿取名为恩赐殿。恩赐殿所供徐偃王颇有灵验,香火旺盛。农历正月初六,邻近的脉元村会将徐偃王请去供奉祭拜,初九送回殿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2009年恩赐殿又重建完成。

现如今的恩赐殿位于王祥里自然村紧靠一座名为后山的小山包,坐西朝东,分二进,深约16米,宽约12米。殿内十六根粗大石柱为深红色,大门呈八字形。后进正中供奉徐偃王,右侧为财神、五谷神,左侧为送子观音、地藏王,徐偃王之前左右分别站立一尊持笔捧书的白面书生和高举铁锤的黑脸武将,后进两侧则供八仙。徐偃王左手掌部位为黄龙之首。所有神、佛像为泥塑。农历初一、十五仍有信众前去烧香祭拜。

王祥里自然村北面路边有一块巨石,因形似一只趴着的乌龟,被村民称作乌龟石。奇怪的是,这只乌龟只见上颚,不见下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王祥里狮子山尾底部,生有一只大蛤蜊。石佛三门源深山里有只乌龟听闻王祥里的大蛤蜊肉质香鲜至极,便潜至王祥里,想一口吞下蛤蜊肉,没想到嘴巴猛地张得太大,结果下颚掉了下来。乌龟蛤蜊肉未吃到,嘴巴也不能合上了。有了这块乌龟石,王祥里及附近村民有的小孩体弱多病,就会带孩子到乌龟石前焚香祭拜认做“干娘”,取名字时带一个石字,如石泉、石根、石富、石荣等。

贤求朋村西面有个鲤鱼山脚自然村。传说,村西有两座形似鲤鱼的小山,一前一后,相距约100米,前面体小的是雌鱼,后面体大的是雄鱼。每到夜晚,两尾鲤鱼就叠在了一起,那是在交尾。因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流,后来村民为田间劳作方便,就在溪上架起了一座独木桥,从此之后两尾鲤鱼就再也不能叠在一起了。也有一说是,一日山神巡游,在清点贤求朋村山的数量时,发现少了一座山,结果发现原来是两座鲤鱼山叠在一起了。山神一狠心,就施法将两座鲤鱼山分开了。



记者/徐光海
一审 /张凯淇
二审/邵美霞

三审/章承月



龙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