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龙游丨石佛胡氏奇人奇事
分享到:

几个小伙伴在本村一位拨贡家中玩耍。玩得正欢时,一个少年手中的木棒不小心碰到了茶几上的一只白瓷茶杯,“叭”的一声,茶杯掉落在地,碎成几片。小伙伴们四处逃散,那闯祸的少年呆怔原地,不知如何是好。见心爱的茶杯被打碎,拨贡恼怒,当众嘲讽那少年:你这穷小子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谁知那少年长大后却很有出息,他便是石佛胡氏宗族第十三代先祖胡琨。

图片

胡琨,出生于康熙十四年(1674年)。虽出身寒门,又年幼丧父,但他自强不息,稍长即独自外出闯荡,刻苦学艺,康熙三十六年科试中武进士第三名即“武探花”,被封为直隶省正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副将,后晋升为渝州(重庆)总兵。胡琨勤政廉明,政绩斐然,深得朝廷和皇上的器重。

康熙皇帝念胡琨功绩不凡,下旨命工部在其故乡龙游石佛兴建了一座前后三进、面积446平方米的探花厅,并御笔亲书“探花及第”四字,匾额悬挂于探花厅大门之上。如今,这座具有320多年历史的建筑已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琨则是石佛胡氏家族教育子孙后代的励志榜样。

图片

石佛,旧名石峰,因距其不到一公里的上余“余龙寺”被烧毁后,有一僧背着该寺一尊石雕佛像来村而改名石佛,也有一说是村南面的一座山因形似坐佛而改名石佛。胡姓成为石佛村的第一大姓,与居住在西金源村黄塘源的胡氏先祖有关。相传,黄塘源胡氏先祖中有一位以卖笠帽为生。一天,他挑着一担笠帽去外村售卖,在石佛村北面长后山一棵古樟树底休息时,头上戴的一顶笠帽被突然刮来的一阵风吹落在地。

他拣回笠帽重新戴到头上,挑上担没走几步路,笠帽又被风吹走,不偏不倚又落在原先掉落的地方。胡氏先祖心想,莫非此地想收留我?胡氏先祖为防笠帽被风吹落,就将头戴的笠帽用绳系于脖子下方,然后又上路去卖笠帽。在返回黄塘源经过古樟树底下时,又是一阵风吹来,他头上戴的笠帽又被吹落,笠帽滚来滚去还是停在前两次停落的位置。回到家,胡氏先祖和本族长辈讲述了当日发生的怪事,长辈们都说这位先祖与石佛有缘。于是,这位卖笠帽的胡氏先祖携家人卜居石佛,后开枝散叶渐成村落。

图片

旧时,有村就有庙。今年76岁的吴守权居住在石佛村的黄龙路,其住宅于2012年4月17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劳作之余喜欢看些文史类书籍,在一本硬皮笔记本上记下十数则民俗、村史。据老吴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石佛村有四五座殿宇,其中最大的一座殿为位于村南面的文昌殿。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初四文昌殿庙会,四邻八方的村民赶来逛庙会、购物品,十分热闹。文昌殿已于1958年拆除,至今仍保留的石佛村每年农历三月初四物资交流会就源于文昌殿庙会。

在龙游北乡泽随、石佛一带有“前江的锣,泽随的炮,石佛的120个石灰灶”的说法,说的是石佛村南面山上的石灰石原料好,烧出的石灰质量好,从事石灰行业的村民多,而“泽随的炮”则说的是用于喜庆时燃放的威力巨大的一种炮仗。早时,龙游县城的石灰商行老板都喜欢产自石佛的石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灰除用于建房之外,也用于田间作物的杀菌治虫、改良土壤,用量较大。随着煤灰、水泥、农药、化肥的出现,石佛的石灰灶终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老吴还提到村中有一座小庙,位于村东北面石塔头的岭脚,村民习惯称之为“石塔头小殿”。此庙建于何时已不可考。老吴说他小时候见过小庙,内供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等神像。庙虽小,却很神奇,在洪水频发的年代,附近田地的庄稼常被淹没,而小庙则总是安然无恙,于是引来众多香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进庙祭拜者众多,香火旺盛。其实,这跟建庙的位置有关:小庙的西面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小溪流,南面则是一条自西向东的小溪流,东面原有一大片溪滩,两条小溪流的水汇合后便迅速分流到溪滩,如此小庙便避免被洪水所侵袭。该小庙历经几次毁、建,现今已被正式批准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取名“黄龙庙”。



龙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