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参加工作
用30多年的时间
来和机械打交道
从维修到改造
他不断地钻研着......
10年“转型”
他带领技术团队
获得31项专利成果
8项发明专利
是同事们眼中
名副其实的“劳模”

他就是郑飞,维达纸业(浙江)有限公司技术组设备高级主管,曾荣获节能降耗2017年维达集团突出改善项目一等奖。此次,凭借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他荣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4月,气温逐渐升高,龙游维达企业的车间内,机器轰鸣。高温高湿的烘干作业,是郑飞每天的工作环境。虽然他已经是技术组设备高级主管,但每天听听机器“说话”,是他的必修课。

今年52岁的郑飞,穿上工作服,戴着眼镜,精气神十足。作为一名长期和机器打交道的技术人员,他说话轻声细语、慢条斯理,和机器一样有着一种“沉稳”的气质。
穿过车间,他拿出工具,凑近机器,“我干这行已经有30多年了,只要仔细听就能听出来有没有什么异常。”

1992年郑飞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就进入了浙江探矿机械厂。选择这一行,他说既是因为当时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男生选择机械行业、女生选择会计行业,是一种“流行”。也是因为自己从小动手能力就比较强,对小闹钟这一类的机械玩具有一种天生的热爱。
之后,由于企业改制,郑飞就进入了有着龙游特种纸“黄埔军校”之名的亚伦造纸厂,这才算真正踏入了造纸行业。在造纸行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2年郑飞入职维达纸业(浙江)有限公司。

入职维达后,郑飞的工作性质逐渐从设备维修转变成了设备改造。虽然两者有相通之处,但毕竟设备改造需要扎实的本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跨学科、多学科知识,“隔行如隔山”,很多事情他都要从头学起。
设备改造的重点即是对造纸机器进行升级、优化,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这是维达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的战略部署。

而对卫生纸机的节能改造,不仅对郑飞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整个中国的造纸行业来说,都是一个空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师傅可以请教。41岁的郑飞,重新拿起书本,学习热能基础知识,并且坚持下车间,将理论和实际进行结合。

“当时有一件事情很奇怪的,我们用钢制烘缸置换了铸铁烘缸,蒸发能力是提高了,但干燥能耗却没有下降。”2016年,郑飞和团队工作人员正是抓住了这个切入点,对生活用纸的烘干环节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气罩的风不平衡现象是问题所在。

为此,郑飞与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对卫生纸纸机通风系统进行了节能优化,合理调节热风气罩风平衡,将能耗下降了20%。
通风系统优化,仿佛打开了郑飞对器械改造的“任督二脉”。在2017年,郑飞荣获综合节能降耗维达集团突出改善项目一等奖。获得此荣誉后,他在此基础上开展延伸课题研究,2018年主持气罩新风和冷凝水系统改造,再次荣获综合节能降耗2018年维达集团突出改善项目——纸品一等奖;2019年和生产部门合作完成的《TT纸机提速增效改善》获得维达集团突出改善项目——纸品二等奖。

入职维达的10年里,他带领技术团队,进行大量的技改工作,获得了31项专利成果,8项发明专利,他本人的“一种流浆箱”和“一种吸水箱及其改造方法”获得2项发明专利,还有12项技改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在这些成绩的基础上,创办了郑飞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主要具体内容有两块,一是对全厂维修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第二块就是集合专业技术人员对专题项目进行攻关。”

脱下工作服,穿上西装。郑飞又变成了一个温文儒雅的讲师,每个月他都会组织一场培训课,将自己在工作上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教给团队里的年轻人。在平时的工作中,郑飞也会带着他们进行实操训练,“做我们这一行的,一定要对技术有敬畏之心,我希望能将这种工匠精神传递给所有人。”